首页 > 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
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 | 曼晴 春风杨柳万千条 ——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节选)
发布日期:2025-06-25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部门:石家庄文联     点击次数:19次

 

编者按:为庆祝石家庄市文联成立75周年,回顾我市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赓续城市历史文化血脉,展示石家庄文艺评论的光荣传统和丰硕成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即日起推出“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既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身处历史坐标系中的思辨回响,也有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对现场与实践的理论思考。现陆续选登,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曼晴发表于1979年《新文学史料》上的文章《春风杨柳万千条——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节选),他以亲历者视角系统梳理了1938—1949年间晋察冀诗歌运动的发展脉络,为研究抗战时期文艺史提供了珍贵文献。

 

《新文学史料》1979年05期 封面剪影

 

春风杨柳万千条

——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节选)

曼晴

到一九三九年,晋察冀边区已打开一个大好的政治局面,边区政府已经成立,边区的子弟兵也打了不少的胜仗,边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劳动人民进行了减租减息。生活也有所改善,文化生活也非常活跃,群众的文艺活动也蒸蒸日上。不管在巩固的根据地和战斗的游击区的村村镇镇,到处可以听到抗日的歌声。每天傍晚,歌声就在村头场院响起。有些民兵,一边操练一边唱歌。农村妇女也在街头,一边纺线一边歌唱。有的还组织村剧团、俱乐部开展活动,各个军区和军分区都有了自己的剧所。群众剧社也相继组织起来。报纸也开始登载一些文艺作品(包括诗歌)。但因战时环境,印刷条件比较困难,所以大量的文艺作品及诗歌,还不能更多的得到发表,虽然不断的见到一些衔头诗、传单诗,但总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因此,诗歌刊物,就应运而生了。

当时出现的诗歌刊物,有《诗建设》《诗战线》和《边区诗歌》。《诗建设》由“西战团”出版,《诗战线》由第一军分区政治部出版,《边区诗歌》是由“边区文救会”出版。《边区诗歌》只出了两期,曾邀请田间、史轮、曼晴写稿。孙犁同志那时已经到了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他热情地支持了《边区诗歌》。他的《梨花弯的故事》,就是第一次用林冬苹笔名在这个诗刊上发表的。《诗战线》是由丹辉、魏巍两个同志主办的,编的非常精致,但出版的期数不多。

《诗建设》出版的时间还比较长,而且比较经常。它是油印的,印数不多,最初以三十二开本每期两张蜡纸或三张蜡纸的篇幅,折叠成册。其中有一段时间改为单页,以一张蜡纸的篇幅为限。随着“西战团”流动,团到那里,就在那里编辑出版。它接触的诗歌工作者较多,诗歌的来源比较广。除了随团的几个诗人不断供稿外,分散在边区各地的一些诗人,都陆续给它写了不少的诗歌。我还记得的为《诗建设》写稿的诗人就有田间、邵子南、魏巍、方冰、丹辉、曼晴、徐明、邓康、陈辉、田丁、商展思、史轮、劳森、任霄(女)、林采、陈陇、司马军城、甄崇德、菽原、王炜、张帆、张克夫、陈新、郭汉城等。这些战友,除了少数人专职从事创作外,大多数是业余的。他们在百忙中给《诗建设》写稿译诗(菽原同志除从事教书外,并抽时间从事翻译,丰富了《诗建设》,满足了读者的要求)。《诗建设》一直坚持到一九四二年,前后出刊了五十多期,这在战争频繁的敌后抗日环境中,是不多见的。另外,《抗敌日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 《子弟兵》(《抗敌日报》副刊)、《抗敌三日刊》(由军区政治部主编),以及《群众文化》(由边区抗联会主编),都选登过一些诗歌。后来(一九四二年)由北方局华北分局(那时对外称教育委员会,简称教委会)宣传部的同志主持,把以《诗建设》为主的诗歌精选了一下,编印了一本《诗建设诗选》。直到一九四二年边区文协成立,由文协在《晋察冀日报》主办的文艺周刊《鼓》,曾出过诗歌专号;由文协自己油印出版的文艺刊物《山》也刊登过诗歌。陈辉的长诗《妈妈河》曾刊登在晋察冀边区文协主编的《晋察冀文艺》第一期上。当时远千里同志在冀中,由于敌人对边区的分割封锁,他没有能到冀西来。当时,他在冀中,也写了不少诗歌(见《三唱集》),但没有能和在北岳区的诗人见面。

综观这个时期的诗歌,已由街头诗向抒情诗、小叙事诗方面发展。它所反映的斗争生活,也比较深厚,包涵的内容也丰富得多了。主题是鲜明的,感情是真挚的,形象是深刻的。以战斗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诗歌是不少的。如孙犁的《梨花弯的故事》《白洋淀之曲》,魏巍的《好夫妻歌》,都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梨花弯的故事》是一首叙事诗,从诗的外表(形式)看,有些散文化,但它以简练的笔触,富有特征的描写,把一个山村女救会主任王兰的性格刻画的活灵活现。语言是极其自然而又极为精致。

这个时期,田间同志还在长叙事诗方面进行了探索,一连写了两部长篇:《亲爱的土地》《铁的子弟兵》。后一部,曾在一军分区政治部油印出版,在晋察冀广为流传。

最初,我们的诗歌在结构上比较松散,有些散文化。这是由于我们的诗人,大多数是从外面来到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他们在事变前,或事变后的大后方,接受了一些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歌的传统,或受外国诗歌的一些影响,对民歌、古典诗歌的学习,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同时那时战斗频繁,没有对民族形式进行探索,所以反映现实、歌颂抗战的诗歌,不能不运用当时所能掌握的武器,表现在我们诗歌上,还不够通俗、大众化。

当时我们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从一九三九年起,边区文化界开展了一次民族形式的论战,争论的焦点是:我们的文艺是创新呢,还是“旧瓶装新酒”呢?众口纷纭,莫衷一是。最后还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指出了方向、道路。一九四三年晋察冀一些文艺工作者学习了这篇著作,纷纷要求到生活中去(过去一些文艺工作者虽然没有脱离生活,但有不少在上层,没有直接参加生产,生活在群众之中),大家下去了,直接和群众打成一片了,关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可以看到边区后期的诗歌,在内容上,政治性、战斗性更加鲜明,更加深刻了。在形式上,向大众化、通俗化方向更前进了一步。如向民歌学习,与音乐工作者合作,写出了不少民歌体的诗歌和能演唱的歌曲。

 

一九七九年三月十一日

 

曼晴


曼晴(1907—1989),原名栗曼晴,河北广宗人,是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先驱者、现实主义诗人及晋察冀边区文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他早年就读于邢台师范时便投身学生运动,1930年代流亡平津期间加入左翼文学阵营,参与发起中国诗歌会并主办《新诗歌》等刊物,创作了《卖地》《饥荒》等反映社会疾苦的诗歌。


《曼晴诗选》书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曼晴于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后随团深入晋察冀边区担任战地记者。1942年与艾青、田间等共同发起“诗歌研究会”,系统构建了边区诗歌创作理论体系。曼晴的诗风以白描手法捕捉生活细节,兼具战斗性与抒情性,如《五月之夜》《给牧羊人》等作品被誉为“战地生活的素描”。


1980年夏,在北戴河参加诗歌座谈会时留影,左起:叶蓬、尧山壁、邵燕祥、曼晴、任彦芳


新中国成立后,曼晴长期主持石家庄文化宣传工作,历任《石家庄日报》总编、石家庄市文化局副局长、地区文联主任等职,主导推动了石家庄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曼晴的人生轨迹贯穿中国现代诗歌从启蒙到救亡、从战争到建设的全过程,被学界视为“晋察冀诗派承前启后的标志性人物”。

 

(插图来源:光明网、《文艺报》微信公众号、知网阅读、石家庄新闻网)

编辑:封浩

审核:谷雪、李硕

监制:王文静


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
邮编:050000
邮箱:wlxcb66538603@163.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8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