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
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 | 周治科《牧马河畔走出的艺术家——记陈因同志》
发布日期:2025-06-25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部门:石家庄文联     点击次数:21次

 

编者按:为庆祝石家庄市文联成立75周年,回顾我市文艺发展的光辉历程,赓续城市历史文化血脉,展示石家庄文艺评论的光荣传统和丰硕成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即日起推出“中国文艺评论中的石家庄”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既有老一辈作家艺术家身处历史坐标系中的思辨回响,也有中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站在时代潮头对现场与实践的理论思考。现陆续选登,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评介石家庄市文联创始人之一、第一届石家庄市文联副主任(相当于副主席)陈因的文章《牧马河畔走出的艺术家——记陈因同志》,作者周治科。



陈因



1949年在石家庄大兴纱厂 陈因(中)


陈因先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美术家,是延安时期锻造成长的共产党员、老革命同志。和许多同辈艺术家共同肩负起抗日救亡、立国兴邦的伟大使命,用手中的刻刀和画笔作为武器,投身到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中。1950年任石家庄市文联副主任(相当于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组画《可敬爱的人》获1951年河北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版画《焚毁旧契》《拾麦穗》《星火燎原》等入选第一、二、三届全国美展。


《可敬爱的人》

 

《牧马河畔走出的艺术家——记陈因同志》

周治科

陈因,原名陈永福,1921年生于陕西省西乡县杨营乡靠近牧马河畔的十里村陈家营。他从小酷爱书画艺术,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西乡简师1937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带头参加闹学潮运动。运用他的绘画、书法技能,在校园和县城十字街头办墙报,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陈因被地下党组织秘密送往陕北革命根据地,在安吴堡我党举办的中国青年干训班学习,同时还参加了绘画、木刻短期培训班。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艺术生涯。1939年秋,组织决定送他到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深造。1941年,陈因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8月,在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陈因同夏青、陈荒煤等到晋冀鲁豫边区组建党的边区文联。当时,陈因任文联研究员。这一时期,他一边工作,一边搞美术创作,他所创作的作品有《焚毁旧契》《送子参军》《做军鞋》和《拾麦穗》等。这些作品在解放区和解放初期出版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1948年,陈因调任石家庄市任文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他作为文化艺术界代表赴朝慰问,1952年调任华北文联美术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调任天津市文化局党委副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196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8年至1975年期间,陈因先后出访波兰、加纳、几内亚、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冰岛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73年,任天津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兼局长;1979年调任天津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4年离休。



陈因作品《波兰格旦斯克车站》


陈因作品《焚毁旧契》


陈因作品《欢送新战士》年画 彩墨


陈因的名字1979年被编入《中国艺术家辞典》;1980年编入中日合编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名鉴》;1987 年编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他的书法作品被选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陈老的艺术家形象已于1991年编绘在《中国文艺名人肖像集》中。

(本文发表于《党史纵横》199611期)

 

陈因书法作品

 

作者周治科,中国当代党史与文艺史研究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其生平虽如璞玉隐于文海,但以《牧马河畔走出的艺术家——记陈因同志》一文在学界留痕。周治科的文风兼具党史研究的严谨性与文学叙事的感染力,善以地域风物映照人物命运,如将陈因的成长喻为“牧马河畔倔强的白杨”。

 

(插图来源:中国书画报、艺术中国、天津美术学院官方公众号、微信公众号“汉中文联” )

 

编辑:张宇航、张钰若

审核:谷雪、李硕

监制:王文静


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
邮编:050000
邮箱:wlxcb66538603@163.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8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