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贾大山创作精神 推动河北文学事业发展

袁学骏的研究专著《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于2024年10月出版,该书系统探讨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结构、叙述方式等审美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日前,由河北省作协、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文联主办,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石家庄市作协、正定县文联、正定县作协协办的袁学骏《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白烨、潘凯雄、张陵、梁鸿鹰、邢建昌、杨红莉、王文静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现刊发专家精彩发言,以阐释与弘扬贾大山的创作精神与艺术追求。
□白 烨
在这些年来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对贾大山其人其作的研究应该说是很不够的;有关贾大山的小说创作与艺术美学的研究尤为稀缺。在这种背景之下,袁学骏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推出和面世,及时性不言而喻,重要性也显而易见。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的缺欠。有关贾大山的研究,之前人们所关注的,主要是其为文、为人等方面的作为与特点,而且多是印象式的、感受性的。对贾大山的小说审美艺术的研究,反而一直缺欠。袁学骏的这部著述,弥补了这一缺憾,也可以说开启了贾大山小说审美艺术研究的先河。
准确把握了贾大山小说艺术的总体特色。《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绪论”里就其小说艺术的美学特色作了“今中涵古、平中见奇、喜中隐忧、柔中有刚、俗中生雅、精中有味”的精要描述,“结语”里又就其文学精神作了“处世为人的君子精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严苛的精益求精精神”和“强烈的文化精神”的精到概述,这些对于贾大山小说艺术美学特征的感性捕捉与理性提炼,可谓是深中肯綮,形神兼备,抓住了贾大山小说艺术的精髓所在,凸显了贾大山小说美学的突出个性。
精准评析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风格。袁学骏注意到了贾大山“行文从来吝啬”背后的“遣词造句的求真葆真意识、节俭意识”。因为“求真葆真”,所以节俭、简约,又因而惯用“白描”。由此入手,对贾大山在小说语言上的花样翻新进行了细致的探寻,如粗细白描的交替使用,俗语与乡音的运用,新老民间谣谚的妙用,各种方言与惯常用语的活用,文言雅词的巧用等等,都结合作品文本进行了信而有征的论说,让人们看到了贾大山的“语词交响乐与修辞大观园”的旖旎风景。
深刻解读了贾大山小说的精神蕴涵。《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第五章“贾大山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与第六章“贾大山小说的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蕴”相对集中地研讨了贾大山小说的文化气韵与精神内涵,深入地揭示了贾大山着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的执着追求与创作特点。贾大山一直是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方向身体力行和默默前行的,他是当之无愧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作家典范。
贾大山研究还有新的课题。最近一个时期,文学理论界都在研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文学的走向与发展、特色与特征等话题。站在具有“中国式”“中国特色”这样的特质的高度来看当代文学,确实会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文学更应具有的是什么,更应重视的是什么。我以为最为重要的是三个要素,就是主体性文化立场、人民性价值理念、民族化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或三大要素,应该是新时代文学整体性特征的内在支撑与重要保证。从这样的背景和高度来看,贾大山可能会更加显现出自己的特点与价值。他在这三个方面都有自己的追求,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比如,他的本土性文化立场、大众化审美情趣、民间性文人身份、民族化艺术气派,都既是特立独行的,也是坚定不移的。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理解,认真解读,在这种切近他的为文、为人的研究中,阐释他的价值,弘扬他的精神。
□潘凯雄
新时期文学大幕徐徐拉开之际,河北青年作家贾大山闪亮登场。1977年,其短篇小说《取经》一经面世便大获好评,毫无争议地斩获了1978年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先后创作了《花市》《梦庄纪事》等短篇小说佳作并多次获奖,成为全国知名的作家。天妒英才,1997年2月20日,年仅54岁的贾大山因罹患癌症不幸去世。综观贾大山毕生创作,其作品在发掘人性的共通之处、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笑与泪、歌与哭等方面有颇多建树,使得他在当时的同类作家中别出一格。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他英年早逝,加之作品量也不算大,在这个信息膨胀的时代,如果不及时地对其创作进行系统完整的总结与研究,这位优秀作家及其创作很可能就会被后人所遗忘,这当然是令人遗憾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学骏潜心多年创作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这既是一部填补空白之作,也是第一部对贾大山整体创作带有某种“抢救性”的系统研究专著。
袁学骏分别从“语词交响与修辞大观园”“结构、情节与叙述方式”“基本体式与审美意境”“人物形象的长廊”“对现实主义的坚守”和“地方风情与文化蕴涵”等六个角度对贾大山的小说创作展开全面研究。全书系统地探讨了贾大山小说文本的语言、结构、情节组合和叙述方式等文体特征,阐释了他忠于生活的创作路径和精益求精的谨严精神,归纳了其小说中的各种人物谱系,挖掘了其浓郁的冀中地方风情,剖析了其文化内涵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正确评价了贾大山小说具有历史、时代、文化和艺术审美价值,认定其在同期作家中风格独特而唯一,所以必将以“不倒的字号”而“长留人间”。
为完成这部专著的创作,袁学骏做了大量功课。比如书后所列示的中外相关参考书目就多达95种,各种文学作品或作品集总计45种。与此同时,所有的研究也都是紧紧贴着贾大山创作的具体文本展开,在这部专著中共出现了10份表格,有关人物形象分类的5份,有关作者情感态度的2份,有关作品文体风格的3份。凡此种种,莫不显示出袁学骏做学术研究的扎实与细腻,从学风到文风莫不如是,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张 陵
近年来,袁学峻下大力气专注于对作家贾大山的研究,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填补了我们长时间来研究作家贾大山不够、不足的短板,是近年来贾大山研究的重要专著。
袁学骏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站在时代文学思想的高度,正确评价了贾大山坚持农村题材写作,坚持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坚持塑造中国农民时代形象的创作态度。贾大山的小说作品数量不算多,这与他英年早逝有关。实际上,他的小说创作力相当旺盛,写农村,写农民,社会影响大,文学成就高,是新时期一名非常优秀的小说家。今天看来,贾大山小说创作的重心放在中国河北农村,反映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表现了中国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懈奋斗与高贵品质。
书中还强调,贾大山的小说精神内涵是现实主义,他一向追求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思历史、批判现实,坚持反映现实生活,打造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袁学骏在这一点上与贾大山产生了强烈共鸣。从专著的思路上看,作者支持文学上的各种探索,但他认为,归根到底,还应该选择和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一直是河北文学的特点和优势,可以说,这与贾大山的引领有很大关系。贾大山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也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影响了整个河北文学的精神。
这部专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贾大山小说的艺术研究,作者不仅研究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作家与生活的关系、作家与人民的关系,还研究了小说文本的艺术美学,讨论小说写作的规律,从而确认贾大山小说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除了研究分析贾大山小说的人物形象群以外,还细致地研究了贾大山小说叙事特色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些分析能够精准地比较贾大山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学、新文学以及西方经典文学之间或传承、或借鉴、或发展、或创新的关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认识作家作品、把握作家的思想,体现出较深厚的理论认知和学术功底。专著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理性,但明显看得出没有学院派的那种模式化的弊病。作者从文学评论的层面上介入作家研究,提出理论问题,这一点与通常拿一种理论模式套作家作品的研究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作者很注意参考文学研究的多种理论,但把作家放到时代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中去考察的意识非常明确。这种态度如今并不多见,因此,这本专著就有了更为特别的意义。
□梁鸿鹰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能力,所有杰出作家艺术家都有着很强的审美能力,作品也有着较大的审美价值,贾大山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其作品曾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依然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从审美角度研究贾大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得益于作者对贾大山的熟悉,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坚持,在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的志业成就。该书以审美视角为主,以中国传统美学方法贯穿全书,运用结构主义、“新批评”、叙事学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批评方法,结合社会学、比较文学、文化学与民俗学等视角,值得研究者借鉴。
贾大山的创作基本上还是属于中国气派的一路,与赵树理、孙犁、刘绍棠、徐光耀等作家的美学追求一致,是中国传统美学哺育的结果。他更多继承的是“五四”文学以来的文学传统,吸收了现代性观念,乡土叙事简洁精致,重点在服务大众百姓,个人悲欢并不是其小说艺术的追求。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凡人小事,异常注重人物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一般都愿意将人物放在集体和群体中来表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刻画人物性格。
贾大山的整体气派是精炼、平淡和幽默,揭示其小说中的幽默意在表达他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明柔而暗刚的文人风骨。他的艺术描写给人以阴柔、优美而灵秀的审美享受,却又总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潜移默化功能,能够让人们在他设置的理想的艺术形式之外获得思维的深沉、精神的高蹈之感。也可以说,贾大山是在自谦和随意中表现出他的审美精神的。
总体而言,贾大山小说的审美意蕴属于中华美学,是乡土的、民间的。该书深入研究了贾大山小说的意境之美,将之归纳为静美之境、轻灵之境和淡远之境,大体是准确的,但作者认为这仅仅是个人的体悟和表达,又略失偏颇。关于贾大山小说的内涵与意境,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探究,因为贾大山的小说完整立体、内外通达、虚实相融。比如,贾大山对外在自然的描写更多采用淡远的工笔,钟情于日月星辰、蓝天白云,放眼于辽阔的平原、幽静的树林,徘徊于街巷与店铺、古老的寺庙亭塔,但又没有繁复和堆砌之态。
贾大山是当代的思想者,他的作品总是用人物形象来说话,为当代文学绘制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长廊。这部研究专著按照贾大山所处的那个时代去理解贾大山,去复活贾大山的精气神,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贾大山研究做了件很好的事情。
□邢建昌
袁学骏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是一部既深入浅出又充满理论探索精神的贾大山小说专题研究著作。它既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借鉴,又有立足于新时代对贾大山小说人文意义的感悟、阐释和评论创新,堪称贾大山小说研究的一个高点,体现了河北省老一辈评论家不懈的探索精神。
在结构安排上,作者从语言分析开始,依次向我们呈现了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段、结构形态、情节安排、叙述方式、体式与境界、形象系列、现实主义风格以及文化蕴含、人文精神等,由点及面、逐层深入,逻辑清晰而又意趣生动,在立体多维的架构里展示了贾大山小说丰富斑斓的意义世界。
作者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写下这部40万字的著作的。作者与贾大山是朋友,也是可以信任的伙伴,《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往岁月的缅怀,同时也是对斯人已逝、风范犹存的大山精神的召唤。我们从中能够读出作者滚热的心肠和精气神。作者虽然坦言在写作上借鉴了新批评、叙事学、结构主义批评等各种西方理论,但骨子里流淌的却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中国文论与批评传统,与大山的小说一样,散发着滹沱河畔泥土的芬芳。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这部著作是建立在对贾大山小说精心细读、反复揣摩的基础之上的,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贾大山及其小说的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唯有如此,作者写作起来才能做到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著作既没有溢出文本的过度阐释,也没有迎合时尚的违心之论,立论公允、评价到位,赞美而不失标准,激情而不乏理性,感悟、评点与分析、概括有机衔接,显示出文学评论的文学性之美。作者善于在波澜壮阔的文学史长河里,运用比较的眼光和方法厘定贾大山小说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既有山药蛋派的“土气”,又有白洋淀的“灵气”;既有对中国章回小说说唱文体的继承,又有对同时代作家汪曾祺、林斤澜、孙犁等的学习、借鉴;更有大山立足于地理位置和审美感悟的文学创造。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概念和命名,如把贾大山小说的美学特质概括为“今中涵古、平中见奇、喜中隐忧、柔中有刚、俗中生雅、精中有味”;在研究方法上追求“中外一体,临机而用”;在具体研究上强调小说审美研究应该在“细品文体形式”上做足功课;还提出大山小说有一种“清明之境”“篇篇有幽默,随处见机敏”等,这些都是作者对贾大山小说进行审美研究的独特匠心和令人赞叹之处,值得细细品鉴。
□王文静
袁学骏是长年关注和研究贾大山小说创作的评论家和学者,他的《贾大山小说论》早在十几年前就在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直到2022年11月份,《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入选石家庄市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后,我有幸看到这本书的结构框架以及前几章内容,就对这个研究成果充满期待。这个期待一方面来自对作者持续多年关注贾大山小说创作的感佩,另一方面更因为作者洞察到了贾大山小说在结构、语言、意境以及地方文化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于当代的很多文学研究者而言,贾大山是一个“被记忆”的作家。人们对其人其作之研究,多围绕他的社会交往史进行。而《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的价值,首先在于把这个作家还原到文学创作的坐标系中,从作品出发阐释了他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又是如何表达的;揭示了他对时代记录和呈现的独特视角是怎么实现的;探讨了他的学识谈吐和幽默旷达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形成“为人”与“为文”之统一的。所以,这本书完成了贾大山从“被记忆”到“被记住”的过程。
《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还原文学研究的本来面目,真分析、真研究,彰显了一位文学批评者最为宝贵的文本细读的功夫。袁学骏以文本细读为核心,聚焦贾大山小说的语言、结构、叙事技巧等艺术形式,揭示了其小说“静美、轻灵、淡远”的审美意境,张扬了文学研究的本体性价值。同时,袁学骏以石家庄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挖掘贾大山小说中“俗中生雅”的独特审美意蕴,将文学文本与地方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彰显了作品的在地性特质。此外,袁学骏提出“今中涵古、平中见奇、喜中隐忧、柔中有刚、俗中生雅、精中有味”等精准的美学概括,既是对贾大山创作风格的凝练总结,也沉淀为原创性的审美范畴,这种批评实践兼具传统美学基因与现代批评意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面向文学、扎到文学内部的研究才是有效且深入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意义生成和价值阐释成为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却往往被忽略。在文学研究日益偏向文化批评的背景下,袁学骏重提小说“内部研究”的核心地位,强调“文学作为艺术形式的独特性”,不仅彰显了该书遵循小说创作的艺术规律、实事求是开展批评研究的理念,还抓住了文学评论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
□杨红莉
在我看来,《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既有扎根文本的学术深度,又有情真意切的真挚温度,因而是一部有深度且有温度的贾大山小说艺术研究专著。
对贾大山小说的语言、叙述、结构等诸多艺术元素进行了深度剖析。在对贾大山小说语言中的方言俗语、说书唱戏惯用语、文言雅语以及多样的白描和丰富的修辞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解读后,作者将其概括为“贾大山式的文本话语形态”。接下来,作者又对贾大山语言“为什么会这样”进行了深刻阐释。正所谓“语言就是他自己”,在袁学骏看来,贾大山小说独特的语言体式其实就是他对自己的“言说”,是他独特的本来面貌的自我展现。
对贾大山的文学观和生活观进行了准确的总结。作者细致梳理了贾大山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并且把贾大山的文学观概括为“给老百姓个乐头”。“给老百姓个乐头”既是贾大山创作的动力,也是他小说创作的目的。贾大山用他素朴善良的生活理念指导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也因此善良而素朴。正如孙犁所言,贾大山的小说正如农民自吃自用的“其味正佳”的棒子面一样,“是未受污染的生活反映,也是作家一片慈悲之心向他的善男信女施洒甘霖”。
对贾大山小说中的地域文化风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作者详细分析了贾大山小说中出现的地域文化,认为这是他对家园故土的文化表达,是他小说风俗体式的特征。作者进而对贾大山精神进行了概括,认为贾大山在为人处世中富有君子精神,在文学创作中恪守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艺术创作中坚守惜墨如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对理解贾大山颇有裨益。
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这部著作将对贾大山小说的本体观照,置于一个辐射广泛的坐标中,时时地将贾大山和赵树理、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得出更为客观和可信的结论,以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独特的“这一个”。显然,这种研究方式体现了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审美情怀。正如作者所言,他是采用了综合的方法,或者说对他而言,只要是能助益于他研究的方式,他都尽可能地采用。
除上述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外,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还洋溢着深厚的友谊之情。作者说他是基于对“大山兄”“还债”的心理动力,而完成这部专著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贾大山的朋友之情、同道之情、惺惺相惜之情的延续,充满了让人动容的温度。
(作者系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学院教授)
来源: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