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麻衫 (永清服装博物馆藏)
▲ 原村土布
▲ 土布纺织
土布,又称“老粗布”“家织布”,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手工纺织品。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布多以纯棉为原料,也有的辅以麻等其他植物纤维,由纺车、织布机织造而成。采用传统手工纺织工艺生产的土布,常有规律的经向条纹,线条粗、纹深,虽然看上去略显粗糙,但是结实耐用、穿着舒适,不容易起皱卷边、产生静电,具有冬天保暖、夏天吸汗的特点。由土布制作的衣服、床上用品凉爽宜人,在夏天很受人们青睐。
土布之所以带给人清爽感,离不开它独特的织造工艺。从棉花到线、由线到布,纯手工织出的面料会在纱线间形成很多孔隙,就像无数个小透气孔,可以快速散热,给人带来凉爽、舒适的体感。
“芊芊擢素手,札札弄机杼。”遥想汉代,织女们用双手创造出一尺尺美丽的布匹,时光荏苒,那些织女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织布技艺却在纺车的“吱扭”声和织布机的“哐咔”声中流传下来。旧时候的农村,土布是大众化的实用衣料,土布染织技艺也在乡村妇女间一代代传承。随着纺织的工业化、现代化,土布逐步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近年来,人们追求绿色、环保、自然,昔日的土布又重新回归,且经过现代工艺的创新和改良,融入更多科技及时尚元素,色彩更丰富,触感更舒适。在原材料上,土布以棉为主,融入麻、丝、竹等不同纤维;在设计上,邀请设计师对颜色搭配、服装样式进行设计,使之更符合现代消费市场需求,同时加入丰富的地方文化元素,让土布衣裳更有特点与品位……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土布,土布纺织技艺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也有不少知名的土布生产企业。从家居用品到服装服饰、从文创产品到汽车用品……非遗土布不断焕发新生,书写新时代的新风尚,用一丝一缕织出锦绣天地。
河北赞皇县原村土布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至今仍流传着“黄道婆织棉传赞皇”的传说。原村土布古朴、自然、环保,是极具地域特色的纯手工纯棉织布。
当地依然保留着古老的织布技艺。在挖掘和创新中,原村土布总结了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包括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在内的72道工序。这72道工序中蕴含着中国手工纺织的精髓,积淀了千年纺织文化的底蕴。2013年,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在抗战时期,原村土布纺织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的姥姥就是当地的“织布状元”。近年来,崔雪琴依托土布技艺,带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走上致富之路。据崔雪琴介绍,在传承土布工艺的基础上,原村土布坚持无浆生产,纱线不用再裹上“面糊”,最大程度还原棉花纤维本来的特性,不仅质地柔软,通透性也更好。
可以看到,与印象中质感粗糙、颜色单调的老土布不同,原村土布柔软舒适、色彩丰富,品种、款式一点也不“土”。近年来,原村土布多次走出国门,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比利时弗拉芒国际贸易博览会,还受邀登上米兰时装周等国际舞台,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上作品刊登于《中国文化报》,202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