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石家庄市文联紧紧围绕决胜之年、冲刺之年的丰硕成果,举办了主题文艺创作采风系列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作家艺术家深入主导产业、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一线,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地域性兼具的优秀主题文艺作品,生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省会建设的冲刺干劲,有力彰显了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决胜势能。现将投稿作品分期刊登,以飨读者。
清凉阁上望云烟
走进石头村,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石头的世界,石头的王国。
它确切的名字叫于家村,一个处于太行山腹地,高山与丘陵相衔接部位的小村子。它四围环山,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中,当然,这个所谓的盆地就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山坳而已。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隐秘、淳朴、优雅、安详。以前,人们能够从四个方向进村,看见房子就到村了,也只有到了村子才能看到房子,跟我们常见的很远很远就能望到村子的景象不是一个概念,因此,就有“不到村口不见村,看见房子已到村”之溢美之辞,自然,现在有所不同,因为于家村随着时代的巨变,也发生了属于自身的变化。那条横贯村子,沟通外界,连接幸福的公路就是就好的明证之一。
汽车缓缓地停在博物馆外的生态停车场上。我们的游赏从博物馆开始。
博物馆是一个全村概览,也是一个各类物品的大观园。在这里我们大致了解了这个村子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也浏览了村子中的景点照片,有意思的是参观了奇石馆、瓷器馆、生产生活器具馆、服饰馆等饶有趣味的馆藏品。这里的石头与外面村子里盖房垒墙的石头完全不同,是那些有收藏意义的树化石、钟乳石、象形石、矿石等奇石怪石。这里的瓷器、陶器据说都是由村民自愿捐献的,有汉、宋、明、清、民国时期烧制的多种类别的器具,甚至还有来自日本的瓷器,很是难得。旧社会晚上唱戏照明用的油壶灯,量粮食用的斗和升,几百年前用的木犁,织布用的纺车等,每一件古人用汗水浸透过的物品都散发着智慧光芒。看到古代妇女穿的“三寸金莲”不由让人气愤,那是一种多么理直气壮却毫无人道的摧残啊;看到那精致的八仙桌、雕纹的披肩,又不由地感叹古人的心灵手巧与独具匠心。特别是两块碑刻让人颇多感慨。
一块叫“柳池禁约”碑,是嘉靖年间制定的用水规章。由于凿井取水的不易,人们专门立了此碑。碑上内容十分丰富,有挖池开井的标准、出工的制度、节约的要求、分配的原则、照顾的对象、处罚的规定。可以说,这是全世界最早关于节约用水的地方法规约定,就算是在看似不缺水的今天,以及遭遇水危机的明天都有现实而深刻的意义。起初,令我不解的是,这里面的言语甚是粗俗,在处罚的项目上完全是诅咒、谩骂,让人感到如此肃穆、庄重的碑刻中竟然是这样一种泼妇骂街的架式感到不可理解。于是在此沉思了良久,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么毒的咒言做为对失范者的惩罚?然后便慢慢解开了心结。试想,如果一个地方不是因为水缺到了相当珍贵的程度,怎么会指天赌咒地对违规者进行深入心灵的诅咒呢?而一个地方的人如果仅仅因为指天赌咒就能够被绑缚住行动,囚禁住心灵,那这里的人得多么地单纯、善良与淳朴啊?因为这看似有悖人情常理的背后,是一个没有真正法律执行到位的特殊时代,是一个人们为了生存、生活而必须要做的没奈何的事情,老百姓只好用这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也是一个原生态的伊甸园,无污染的桃花源,也是现代人是不可想象的情景。这个无比缺水的村庄,500年来没有闹过水荒,我相信,这是不单是一个故事一个传奇,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胜利。另一块叫“整敕村规”碑。刻于清代同治三年,是禁赌的村规民约。它的处罚规则便极富幽默感了。要求赌博者“写戏一台,歌舞三日”,内在的涵义就是,既然有钱赌博那就花钱请一台戏让大家看看。你不是能么?你不是牛么?能就能在台上,牛就牛在人前。结果是——没人赌博。
走出博物馆便便置身于古村落的石头“海洋”之中了。这里有石头修的大门,石头铺的院,石头垒的墙,石头券的窑,石街石巷、石楼石阁、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桥石栏、石碑石碣、石井石洞、石缸石砚、石槽石臼、石龛等可谓处处是石,比比皆石。整个村落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多用石头券窑洞,成为居所,虽无梁无柱,但墙宽顶厚,可以取得冬暖夏凉的效果,是御寒避暑的好方式。这个村子的古村落片区整体由300多座四合院和3700多米石头街巷组成。四合院无一雷同,各具特色,充满神韵。房院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纵横相连,错落有致,但家家户户干净整洁。院内遍植石榴、海棠、苹果、梨等,也有摆放着山花、怪石的。院外石头围墙上往往有或方或圆,或铁或石制的拴马石。人们将这里的一些院落整治出来,起名葡萄院、石榴院等做为迎客参观之用。其中,最有名气、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合楼院”。始建于明末清初,为砖、木、石混建。之所以不是纯石建造,是因为砖瓦建房在那个时代是富有的象征。进门迎面有砖影壁,中间是青砖竖砌,形成类似于龟背上的花纹样式,四个墙角为砖雕图案,像龟的四只脚。整个图形,以长寿吉祥的龟,暗寓着四象、五方、六合,即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吉祥动物,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即六合,寓意满院生辉,平安吉祥。整体分东西两院。东院较低,二门在院中开启,进门有一木质影壁,院落显得狭小。西院较高,很显宽敞。整个院落北高南低,鳞次栉比,井然有序。一层用石头垒券,二层为砖木结构,房顶是灰瓦飞檐。两院正房,下层为三室九间的无梁殿。何谓无梁殿?顾名思议就是屋内无梁无柱,用石头拱券而成,但要在房檐扣瓦或加盖瓦房式屋顶,否则就成了窑洞。外观气派、内居宽敞,且互为连通,冬暖夏凉。院的西厢房为阁楼,既可住人又可放物,楼梯设在屋内,这种建筑为体现的是江南特色,据说跟老祖祖籍杭州有关。东楼二层为小姐的绣楼,楼梯设在屋外,共13级台阶,表示有钱人家的闺女13岁便进绣楼居住,直到17岁出阁。该院家族既学文又习武,明清两朝,共出过12名文武秀才,在这如此幽蔽的环境里,实属难得。全村街巷大致以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来布局。先人该有怎样的眼界啊?在初时,便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有着明确规范,以东西为街,以南北为巷,连接街巷的谓之胡同,其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这些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用石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这些明清古街,在岁月沧桑里,人畜往来间,被磨得细腻而光滑,显得柔美而坚韧,尤其在雨水冲刷之后,仿佛还熠熠闪光,成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这里一大特色便是好建庙、常立观、重祠堂、多戏台。一个藏在山区的小小村子,观音庙、全神庙、玄武观都有修建,还有全国唯一的一座李密庙,对于观、庙的信仰可见一斑。于谦祠里,无论是“僾见忾闻”的牌匾,还是繁杂的五大家谱表,无论是上百年的柏树旋拧生长,还是五枝有灵、叶香祛病,都显示出于氏子孙的虔诚之意。这里先后建过六座歌楼,村里群众自发组织的花会、歌舞、戏剧有近20种,如社火、高跷、龙灯、拉花、渔家乐、皇杠、什镜会、耍叉、秧歌、摆史折、晋剧等民间艺术,纷呈迭现,引来周围村庄人们争相来赏,纷纷赞叹。蜃气楼是歌楼的代表,建于康熙十四年。前后台为窗棂式隔断,正中刻有“福禄寿三星”五个字。戏台正上方的匾额题“蜃气楼”三个字。“蜃气”原是虚幻之意,谓之台上所演乃是戏说故事,是虚幻内容,通过戏中神、仙、鬼、怪、人、事达到启迪人心、劝说从善的警示目的。古人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寓教于乐却做得滴水不漏,细致入微啊。我们去时,有拉花在表演。扭动着刚健韵味的舞姿,这些年轻人不知道有没有也领悟些先辈的那一份谆谆之心,炙炙之情呵。
我们的石头村行程,起始于品种丰富、罗列精彩的博物馆,圈上最后一个句号的是清凉阁。但是,清凉阁却是景区的重要景点,也是村子的精魂所在,更是文化的核心传承。
这就是享誉国内外的清凉阁——一座三层阁楼,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此阁占地100多平方米,高近15米,由于谦后辈于喜春独自一人用十六年建成纯石结构的一、二层,于朝兴以砖木材料续修第三层。整体设计巧妙、建构奇特、打磨精细、内蕴深刻。它不打地基、不用辅料,神奇地建在一片大石斜坡上,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蚀、天灾人祸,却巍然屹立、岿然不动,似乎蕴含着无尽的灵性,为后辈子孙讲述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沧桑故事。这垒墙的石材中有重达6吨多的大石块,也有轻得只有几斤小石头,在垒砌过程中更是打破横要成线竖要压缝的常规,给人以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即视感,有种粗犷奔放,跌宕起伏的韵律美,很有郑板桥书法乱石铺街的艺术味道,但操作难度似乎要高得多了。砌成后,墙体看似凌乱,松散,实则不仅规矩整齐而且扎实坚固。无根而起阁,无泥而砌墙,无规而列石,无助而独扛,这该是一架多么坚硬的骨头,一副多么厚实的血肉,一颗多么强悍的心啊!将这大小不一、样式各异、形态多姿的石头如此细腻地组合成这么一个既要外形美观又要内心宽广的石阁,简直是一个人的“金字塔”工程啊!一层为空心阁,顶部似券非券,似搭非搭,左搭右券,搭券结合,为石头建筑史上的杰作,顶部石碑上其侄题诗一首:“万历九年起根源,一人修筑其实难。二十五年完下节,思量何时得周全。阖村都说使木植,凭吾独立凿石山。经营暂停观此景,等待功成万古传。”讲述了建阁的根由、决心、不甘与期待。二层中间为实心,周围建有四室,回廊相连。石地石墙、石柱石梁、石顶石檐、石门石窗、石桌石龛、石阶石栏,尤其是石栏竟木制的技艺一样,有铆有眼,勾连拉扯、犬牙交错、鬼斧神功、完美契合。人们常常惊叹这个阁的造型奇特与建筑难度,但我在阁内转了一圈后发现,这个阁内在意蕴与文化含量更让人感到震撼,也更有探究的意义与价值。
二层中面西为“娘娘庙”,分别为管生孩子的送子娘娘、负责看眼病的眼光娘娘、除治麻疹的斑疹娘娘。三位菩萨娘娘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笑对全村,其意为保护村民平安吉祥、安居乐业。面南为“老爷庙”,供着关公、刘备和张飞义结金兰的三兄弟,体现着对“仁义”的追求,对英雄豪杰的向往。面东为“三官庙”,所谓“三官”,我以前认为是天、地、人三者,今天才知是指尧、舜、禹三位圣贤,而且他们被列为道家之神而被人敬奉。听导游说,尧是天下第一个“皇帝”,所以称“天官”;舜鼓励人们种地,而人称“地官”;禹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水官”。如此解释,倒也形象而生动,简洁而不失幽默。面北的为“阎王殿”,主角是地藏王和十殿阎君,以及判官等阴间人物。墙上绘了许多做坏事便会被打到十八层地狱所受刑罚的场面,外窗有遮挡,营造出一种幽暗阴森、恐怖惨淡的氛围。北墙上的四个门叫转生门,中间的门转大官,左边转一般官吏,右边转平民百姓。下边一门叫冥门,慈善的菩萨不愿多死人,所以冥门紧闭不开以物拦挡。另有一洞叫狗洞,生前做坏事者,来生便要转生猪狗,从此洞爬出。第三层总体为一个大室,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和天庭的文臣武将,墙上绘有28宿的壁画。
值得一提的还有由此阁延伸出的夜借牛马之力,学师南极仙翁、神龙背阁喝水等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与各地类似传说内容大体一致,但也不妨来此游玩时听一听这里的导游大姐别开生面的讲解。另外通常的阁为两向双门,但这个却是开有三门,另加了一个不通道路的南门。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是装饰,二是透明。
诚然,在今天的人看来,古人的许多做法未免迂腐,如独扛券阁、如阁中二层四面“供奉”。但认真想来却又绝非如此。据传,于喜春本来的想法是要座盖“九层杨花阁”,好站在顶层能看到北京城,看到先祖于谦被害之地,还要在第九层塑于谦像,以祭祀先祖英灵。念及此,我的心猛地一顿。
一直以来,走在石头村的石头街道,欣赏石头房屋,品评石头器物,倾听石头故事,总有一种若隐若现,却无法把握的情绪氤氲在心头,觉得那是一种极度坚韧却充满温暖,极度坚毅却一定浩瀚的气韵在流泻。此时,终有所悟。
是的,站在这高阁上望北京,历史的黑云迷雾随着我虔诚的目光烟消云散,澄明万里,时光回到五百多年前——那个顶天立地站在北京城头的高大形象身上。大明王朝的皇帝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怂恿下,亲率50万大军亲征,在河北居庸关内侧土木堡被瓦剌也先军包围俘虏。明朝精锐在此战中灰飞烟灭,损失殆尽,直接导致王朝气数急转直下,由盛而衰。但也先并不满足,挥军直逼北京城。皇帝被俘、军队覆灭、首都被围,群臣力主南逃,在此国家危如累卵之际,社稷只在旦夕之间,于谦挺身而出,一面拥朱祁钰为新皇,绝也先妄想通过挟皇帝而破都城灭国家之念;一面一力担当,整合二线部队,亲自披甲执锐,稳定人心。在军民合力拼战下,终于扭转战局,迫使也先遣使议和,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成为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也由此而来。他取得这样成就,并非没有原由。纵观于谦一生,他为人光明磊落,为民襟怀坦荡,为官清正廉洁,为国赤胆忠心,真正实践了他“两袖清风朝天去、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做人任事诺言。那首人人熟知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十八岁所作,也是其一生生动而光辉的写照。
后来朝局的发展令人心惊而默然。朱祈镇在当初逃跑派的唆使下,趁朱祈钰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于谦被自己救回的皇帝杀害,成为千古奇冤。长子被发配塞外,其余家人在正直官员和老百姓的保护下逃离京城,往山西娘子关外的南峪隐居。几经辗转,于谦长孙于有道来到于家村,并在此开荒造地,盖房券窑,定居下来。当初情景,书上曰:无立锥之地,决意开辟斯土,日夜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可见当时的荒凉程度,怎一个草莽丛生、狼虫出没能够概括得了?但是,一代代于谦后人,于家先辈就是利用当地资源,发挥聪明的才智,硬是以顽强的精神,勤劳的双手开辟出一片天地来。经过500多年的艰苦创业,不懈奋斗,才终成这样一座规划考究、布局有序、规模宏大的石头村落。期间,有于喜春建清凉阁的壮举,有为抗击倭寇、国家解放、民族独立而献身的数十位于家村走出的英勇烈士。如今的于家人,大都随着时代的潮流走出了石头村,去到大山外更广大的空间中打拼,也有很多人留在村里做起了农家院、观光游、咖啡馆的生意。然而,无论是身在何处,他们那种憨厚、淳朴的气质时时在眉眼之间、谈吐之中流露出来,就像一直为我们讲解的导游大姐。
想到这里,心中豁然通明。原来,我心中一直萦绕着的是一种石头的质地,一种精神的传承。石头有一种清白、厚实、担当、坚韧的精神气质,这种非凡气质从遥远的大明时代,在天下大变局的动荡中应运而生,蔓延至今。只要是游赏石头村,便无法避过那位“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的于谦,无法不想到那根大明危亡之中的擎天巨柱来。后人也许没有机会站在那样的平台或者生于那样的时代做一番震古烁今的功业出来,但是,那种精神气质,那种文脉传承却从来没有也不会缺位。正是在这种精神与文脉加持,便有了于家先辈初来此地、筚路蓝缕中的披荆斩棘、克难开新;有了于喜春铿锵有力的誓言,果敢坚定的决心;有了争取独立、向往自由的于家儿女;有了今天的于家子孙站在新时代的风口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开发旅游热情。一切的归结,就在于精气神定格在脚下这座清凉阁上。敬天畏地,崇神仰祖的无比坚心,与石头之质融合,与石头之神相合,将风景美与精神美相结合。世代相传的精神气韵,承前启后的创造伟力从不曾断裂。传说归传说,神奇自神奇,但是故事也好,建筑也罢,无不体现出那种石头一样的倔强,石头一样的韧性,百折不挠,绝不屈服,敢作敢当,勇敢无畏。一直以来,我的心中有一个深深纠缠成结的偏执,我认为,失落了信仰之力、敬畏之心的民族与大众必然会无端地制造出一个堕落且看不到希望的时代。然而,在这里,淳朴的民风、深蕴的文化,绝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尤其是这座清凉阁让我感到了无比的震撼与亲切的欣然。这座清凉阁不就这般将对先辈精神的信仰之念、传承之情、敬畏之意坦坦荡荡而又切切实实地诠释出来了吗?不但淋漓尽致而且难能可贵,深沉而自然。站在清凉阁上凝望,穿过历史云烟厚雾,剥开时光的斑驳厚茧,一条无比宽阔的精神河流的奔腾向前,卷过红尘的纷挠尘埃,漫过人海的喧闹人心,向着深沉宏广而又信仰如金的远方奔去。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敬重那些为民请命,决然而出、无愧使命、无悔担当的英雄,并为他们授予荣耀的勋章,让他们的精神时时感召我们,深深薰陶我们,总是让他们和我们的灵魂近距离地相处相融,交相呼应。就如同今天,我脚下的这个清凉阁,傲然地浓缩了这份精神精华,赓续了这种文化传承,从而矗立成岁月长河中不可磨灭的巍峨丰碑,铭刻成古道人心中不可或缺的思想烙印。她的魂就深植在那青史云烟之中,千万百姓心中。
游赏虽然在清凉阁打上了句号,但我知道,我的思绪并没有静止在那里。它已经随着那一脉相承的浩荡文脉之江,跟着这澎湃激昂的时代大潮飘向远方……
作者简介:
常强强:男,1979生,井陉人。中华辞赋社会员;河北省音协文学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新诗集《红尘有约》;古体诗集《长河古韵》;歌词集《风铃轻吟》等。作品散见于《歌曲》《词刊》《教育研究》《歌海》《燕赵词作家》《当代词人》《苍岩文艺》《井陉诗联》等报刊;并多次在征歌征文比赛中获奖。
石家庄市文艺创作服务中心主题创作投稿邮箱:wyczzx20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