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迎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石家庄市文联紧紧围绕决胜之年、冲刺之年的丰硕成果,举办了主题文艺创作采风系列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作家艺术家深入主导产业、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一线,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地域性兼具的优秀主题文艺作品,生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省会建设的冲刺干劲,有力彰显了我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决胜势能。现将投稿作品分期刊登,以飨读者。
盛唐王维的这首诗,说的就是华北大地之上,处于燕晋咽喉处雄壮而苍凉的千年古县井陉。大将出征,千军万马踏上井陉古道,将士们舍生忘死,报国立功。王维诗除山水外即以边塞豪情闻名,“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短短十个字,即把井陉古道上金戈铁马战鼓苍茫的历史呈现出来,更给燕赵大地太行群山中的井陉做了浓墨重彩的标记。夏日荫浓,日朗风清,近日由市文联组织文艺家们循井陉天路至晋冀两省交界附近的南障城镇吕家村进行创作采风,我是第一次到吕家村,甫一下车,即被群山苍茫和古村璀璨所震撼。
石家庄区域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城市西边一脉太行绵延千里,仿佛一座翠绿的屏风将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做了隔档。而太行山中的井陉县,自古就是太行八陉之一,是翻越太行山沟通河北与山西的天然孔道,“陉”字就是山脉断口之意。吕家村位于井陉县西南部,处于太行山峰峦叠嶂中,距石家庄市区约70公里。风景壮美,初夏绿意盎然,群山连绵,古河蜿蜒,苍翠潺潺。据传明永乐年间即有吕氏宗族迁居于此,后渐渐发达,故曰吕家,村庄历600多年而不衰。村内现存以明清老院为主的古建筑76处,是首批被政府命名的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明永乐间,当地就有“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的说法,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进入吕家村,最大的感受就是房舍依山峦起伏而建,上一户地平即下一户房顶,全村曲径通幽,山石荦确,鸡犬相闻,仿佛一粒明珠点缀在苍茫太行和燕赵间,见证着井陉古道上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间多少征夫思妇、商旅往来和人间烟火。
见证了历史烟尘的除了村中一幢幢石屋和窑洞,还有村口那棵盘虬卧龙的大槐树。初见这棵大树,魁伟非凡,不远处古河道蜿蜒而过。我问旁边同来的学生,“此情此景,能想起来哪句古诗?”学生略一思索,脱口而出“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不错,韩愈这首著名的《山石》的确应景,这首诗我上课也刚讲过,学生可以随处应用,也是此行对教学的一次促进。该槐树被称为“迎客槐”,相传树龄已六百,和本村同龄,枝枝叶叶仿佛还有明朝的古风吹来,拂过全村大大小小的石屋窑洞。
初进村,一处“玉皇阁”非常醒目,该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阁旁建有蓄水池,紧挨着峭立的山壁。吕家村南临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山洪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精巧设计,即使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过道口,所以古阁也被当地人尊称为“神阁”。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写道“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钥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洵正定之锁钥”,是说吕家村扼守井陉古道,是山西平定通往河北区域中心正定城的必经之路,如锁钥一般要害。而且吕家村外就是古河道蜿蜒而过,在太行群山中自有一份扼守咽喉沟通东西的险峻,村中有秀才居,有演武场,说明自古该村就积极上进,刻苦修文习武。
吕家村作为井陉古道之上的名村,显著特色就是古院落均为石头建筑,间或有枫藤挂壁,在硬朗的建筑格调中平添了几分秀美。院落之间都是石块铺砌,间或石桥衔接,光滑的石面上泛着岁月的幽光。现在许多古院落已改造为适合文旅发展的民宿,为太行山里的古村平添了几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注解。村内许多院落还保留着石碾、石磨等劳动生活器具,静静地诉说着人间烟火。在很多院墙外大门旁的显著位置,都能看到一口石质的水缸,这是对应“藏风聚气、蓄水纳财”的民俗。石头、树木和房屋,小径群山和老树,鸡犬相闻,炊烟袅袅,就像一幅绚丽的写生画。同行的许多美术家和摄影家不时流连忘返,纷纷用画笔和相机记录吕家村的惊鸿一瞥……
可以说吕家村豪华落尽见真淳,通过一代代吕家人的努力,让平凡的石材焕发出勃勃生机,群山环绕中孕育了悠久的文脉,激励着一代代燕赵人顽强奋斗,既往开来。
村中有一处名为三滴水的院落,又称育德堂院,建于清乾隆年间。起初对三滴水之含义不甚了解,听当地吕支书讲解,方知此“滴”指雨水沿青瓦房檐层层滴落。由内向外寓意儿女满堂,由外向内寓意步步高升。据说,居住在这个院子的家族是耕读传家的书香世家,忙时劳作,闲暇读书,美名传方圆百里。还有一处写着“凝瑞气”的新院,号称是吕家村“第一大宅”。这处院落据说是祖孙三代齐力三载修建,石刻屏风、楹联均出自东家之手。院内绣楼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二层为女孩专用绣楼,故名绣楼院。两院之间还有一处极方便的设计,即存放着一块大长木板,只要将其往街巷两房顶之间一架,便成为桥梁,两院即时联通。攀上层层石阶可见房顶之上还别有空间,这些空间随石阶而生,战时可登高瞭望,平时可生产存粮。
太行山是浩气英风回荡之地,从庚子国变到抗日战争,巍巍太行之上的吕家村亲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侵略、保家卫国。在吕家村村西的山里,有一处自清朝庚子年间留下的防御工事“庚子长墙”,这条长墙,绵亘数十里,在太行莽莽群山中由井陉蜿蜒而达元氏,至今遗迹尚存。这条防御工事是1900年暨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年,清政府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而紧急修筑的防御工事,工事依山而建,就地取材,是以本地的土石为建筑材料,修筑的一道新的长城。清军在这里依托长墙,积极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对敌人造成了巨大打击,彰显了国人抵御外侮的决心。再说门口写有“凝瑞气”的大院,这座院落曾是邓小平住过旧居,也是吕家村承载红色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体现。
1938年2月邓小平就是住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伏击日寇,并取得全胜。那场战斗击毙了百余名日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给气焰嚣张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指挥部旧址依然保存完好,游人凭吊,置身其间,仿佛又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发报声,以及伟人们在此运筹帷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峥嵘岁月。行在村中坡道上,忽见老宅墙上有留下来的标语“抗战必胜”,黑底白字,虽历岁月风霜,却醒目非常,和矗立在村口的烈士纪念碑一同成为了吕家村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仿佛让我们还能看到到红日照遍了东方,抗战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从吕家村归来,仍走井陉天路,蜿蜒的天路见证了井陉的蝶变与振兴。回望吕家村,一幢幢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石头民居仿佛在山头送客。吕家村的每幢建筑和窑洞都让走进它的人如聆听到历史跨越千年的回响,都能让人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新发展,都能让人更深了解到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苍茫太行,巍巍井陉,有感而发新作《循吕家村古迹》诗一首,以飨读者。
石家庄市文艺创作服务中心主题创作投稿邮箱:wyczzx20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