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优秀作品奖
文艺评论《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庄会茹
发布日期:2024-06-26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部门:石家庄文联     点击次数:499次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网络文艺也不例外。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文艺样式, 网络文艺活力充沛,发展迅猛。在其持续发展浪潮中,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 在网络文艺作品中坚持网感与美感并重,艺术地呈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必将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文章从“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出发,倡导在载体变化中坚持理性审美,在“价值落点”上坚持深入掘进、在评判标准上坚持“网感”与“美感”并重,在创作理念上坚持“原创赋值”,讲好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故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文章选题富于创新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论证清晰有力,见解独到。


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
  石家庄日报社  庄会茹

经过20年的蓬勃发展,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介的文化娱乐形态,网络文艺经历了从“青涩”到“成熟”的美丽蝶变,已经成长为世界范围内最具普遍性、覆盖范围最广的文化娱乐方式,在当代文艺与文化格局中开创了堪称宏大的场面,成为中国文化输出世界的重要内容。如何使网络文艺的创作与生产更接地气,更具中国特色和价值含量,实现娱乐功能视阈下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创作生产更多注重内容建设,符合政治与社会逻辑,体现民族和文化立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通俗不庸俗,具备可延展价值的优秀作品,讲好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故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无论是从网络文艺自身长远发展看,还是时下繁荣网络文艺市场所需,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在载体变化中坚持理性审美


网络文艺依托于数字技术传媒空间发育、成长、壮大,其产品在网络空间的生产、传播和被接受,自然表现出诸多与“网生代”心理契合的特征。与传统文艺创作相比,网络文艺创作最大的不同是用产品思维替代作品思维,目标市场的用户需求,成为其创作出发点。在口碑效应比权威的传播渠道更具影响力和渗透力的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的喜怒哀乐,直接影响到网络文艺创作的走向。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网络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要用眼球效应来衡量。大量鬼怪、惊悚、色情等内容的涌入,使网络文艺一度被贴上了偏离主流文化的“污文化”标签。

净化网络艺术空间,提高网络文艺作品审美旨趣,以网感与美感的和谐共生、现实融合,助力娱乐功能的发挥和内容价值提升,更易产生具有广泛传播力和持久影响力的作品,使受众通过网络文艺欣赏活动满足日常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快感。网络文艺的网感是重要的存在要素,但网络存在要素不能取代文艺审美,归根结底,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还要依靠作品质量,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如果重“网感”轻“美感”,甚至以“网感”取代“美感”,陷入以点击率论成败、以市场份额论英雄、以“点赞”“吐槽”论优劣、以“打赏”论价值的误区,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网络文艺火爆背后对理性回归的呼唤,是对唯市场占有率、网络点击率至上,歪曲审美尺度,变通俗为低俗甚至恶俗的倦怠与警醒。网络文艺创作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回归理性、走向规范,是历史的必然。“网络”裹挟“文艺”的狂飙突进,必将成为过眼云烟,“文艺”再塑“网络”的精耕细作,越来越前景广阔。

在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和谐共生与现实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必然选择。精神产品及时跟进,并以精神生产的繁荣和产品的健康丰富,赋予人民群众自由选择的权力,使其得以情动于有意味的审美视听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在文艺作品内容对社会现实的贴近与精神境界的昂扬、表现形式的恰切与冲击力中得到审美满足,收获精神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则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便奠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实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发展目标,也便现实可期。

互联网思维的颠覆性和诸多互联网社会中的始料未及,并不妨碍我们享受来源于生活又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审美,只是现实生活中信息的传播媒介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互联网世界的复杂多变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初心和坚守,不能颠覆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向度。毕竟,社会的发展,物质只是参考系数之一,建构在物质生产之上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往往比单纯的物质满足更能给人带来愉悦感。融入时代大潮,应对各种变化,才能获取不变的发展。就文艺而言,无论何种表现方式,都是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是找不到受众,听不到共鸣的。

文明建构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精神产品的生产上,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听为主的网络文艺用户基础广泛。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现有7亿多网民、400多万家网站,拥有全球最大的4G网络,蔚为大观。如此广袤的土壤,对网络文艺的成长来说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其成长效率和普及渗透效应潜力巨大。网络文艺在市场规模上成长为文化产业的支柱,并对当今社会主流文化格局产生不可轻忽的影响,势在必然。当前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给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企业提供了争取用户的机会,其优质生产内容给予用户难得的审美娱乐体验,释放无比丰富的感性魅力,大大丰富了消费者的文化生活。

网络文艺与资本的对接,和青年人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自娱自乐需要,使其诞生之初,便天然具有草根性和娱乐性特征,而当下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所具有的巨大商机,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文艺更多走向满足“受众”口味的方面。面对网民文艺消费需求的巨大,文艺创作者如果能够借力网络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传播特征和即时性技术传播优势,打破以往文艺作品以“文”载道的平面化、单维度信息传播模式,借助文字、画面、语音、影像等综合传播语言,采取AR、VR等多媒体展示手段,采用可视、可听、可感、可互动的立体化、交互式传播方式,创作出积极正向且符合受众需求的网络文艺作品,则能成为使用“互联网+”的多维文艺创作方式,拓展传统文艺表达范畴,丰富其表达方式,活跃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有效助力。

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审美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提振人的精神,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功能。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应远离低级趣味,传播正能量。那些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用低俗手段展示和渲染人性与人情中的恶习、丑态,迎合某些人感官“享受”的所谓文艺作品,麻痹人的精神,贩卖廉价笑声,展示丑陋欲望,虽能满足一时的生理快感,却是对文艺的矮化和亵渎。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网络文艺除了重“网感”,还要捕捉并发掘“美感”,用“网感”和“美感”的良性互动,打通“网感”和“美感”的沟通路径,并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构筑美感在网络文艺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维度。

达此目的,在互联网思维的颠覆性改变中,实现美的对象化,首先要提升网络文艺创作生产者的美学素养,自觉提高其在产品中注入美的追求的意识和能力。发端于草根阶层的网络文艺,娱乐性和现代性元素极为明显,但一味的娱乐消遣,也会带来追求短平快、单纯逐利等问题,因此网络文艺的作品品质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存在粗糙、粗俗等问题。网络文艺最基础的功能是“乐”,因势利导,引导网络文艺寓教于乐,从中注入更多审美意蕴,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慢慢积累为创作的习惯,在现实取材与合理想象中灌注美感,给消费者带来审美艺术体验。

歌德说:“艺术并非直接摹仿人凭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要追溯到自然所由组成的以及作为它的活动依据的那种理性的东西。”从此可见,说艺术要显出事物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应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规律,显出它们的理性。(注[ 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P421])抓牢理性之基,张开感情与美的翅膀,体物入微,物我同一,与时俱进,充分融入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创新文艺创作的方法,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市场意识,跟上时代步伐,促使网络文艺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则可为人们忙碌的生活,提供人性化的抚慰与愉悦。


二、在“价值落点”上坚持深入掘进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热门新鲜的网络文艺形式精彩纷呈,给人们带来更为丰富和活跃的娱乐生活场景。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足不出户,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和发送信息,乐享文化娱乐生活,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伴随着社交平台、直播平台、音乐平台、视频平台等泛娱乐营销平台的活跃,如何盯紧“核心创意”,找准“价值落点”,用更为快速而灵活的注入方式,增加网络文艺的文化含量、智力挑战和深度爽感,是“业界”不容回避的问题。

毋庸讳言,在网络文艺发展进程中,虽然“流量至上”风行,但内容一直处于风口位置。网络文艺内容创新多姿多彩,内容创业方兴未艾。为增加“流量”,一些内容供应商对低俗需求的刻意迎合,使色情、暴力的擦边球频频得分,这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而言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人生困局,害莫大焉;而各平台的流量争夺,更使这些内容的盛行如虎添翼。须知网络只是一种令传播更为迅捷的电子媒介,凝结在信息流之上的观念、思想、价值才更具社会价值属性。弘扬正能量,不负新时代,是网络文艺健步走向未来发展的“王道”。

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网络文艺生态的清朗健康,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下好创意创新的“先手棋”,跳出小利益小格局小情愫的窠臼,妥善处理好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题材选择与时尚表达的关系,更加注重多元价值的呈现和理解,用适应市场化环境、适应新技术应用、利于网络文艺发展的时尚因素,描绘时代的精神影像,生产出有温度、有态度、接地气的文化产品,提供给受众更具人性温暖的心灵滋养,让自有平台持续释放历久弥新的文化芬芳,是做大做强网络文艺平台的不贰选择。

新时代意味着传统发展逻辑的终结,需要更多创新与探索,需要更多专业智慧。网络文艺既是文化的凝结,也是生活的沉淀。要达到艺术的高度,登高望远的价值利益和文化走向,与现实对接的创意和文化价值观,在其生产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网络文艺要达到优质内容和好的传播方式的统一,同样要立足广阔丰厚的现实生活图景,在生活的丰富表象中去粗取细、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效透视其本质,才能提炼出分贝高、声音靓、有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力军。

当今时代,网络原创文艺已经成为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交互性、便携性、无门槛等媒介特性,给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制作、传播、互动等带来更多契合网络时代特点的新变化,文艺创作只有深入契合网络特性,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受众。面对不断变化的文艺创作对象,创作的思维方式也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使文艺创作始终紧追时代,有的放矢,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贡献力量。面对不断变化的文艺创作方式,正能量创作不但要“有网感”、“能进场”,而且要“扛大旗”,“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更多创作使人欣悦,在感情、美、想象的并行中,能带人飞翔的网络文艺精品。

在“价值落点”问题上,行业内的警醒和努力,是网络文艺不断增强“核心动力”的内在保障。就拿互联网视听平台来说,作为优质视听内容的重要策源地,视频网站呈现何种内容、持有何种内容价值观就显得愈发重要。在网络文艺如何形塑“价值观”问题上,腾讯公司副总裁、企鹅影视CEO孙忠怀提出了“高品质、正能量、创新性、年轻化”的思考方向,他指出:“网络视听内容正从追求量的发展转变为寻求质的提升。过去那些以大尺度、打擦边球来吸引眼球的低劣内容已渐渐淡出大众的审美视线,与之相对应的是,注重品质、格调积极、制作精良的内容,获得了市场、平台的一致肯定。”(注[ 据搜狐网报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79亿。不断壮大的用户规模,在为视频平台贡献高速上涨的播放量和用户时长之时,也对网络视频平台的内容、产品体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源于这样的高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更应明晰。暨南大学郑焕钊先生在其雄文“网络文艺2017:走向文化治理和全面规范”中的论断,或许可以作为网络文艺行业内部自我约束的注脚:2017年,是网络文艺从“野蛮生长”向“文化治理”转换的历史拐点。围绕《王者荣耀》的网络文艺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讨论,推动网络治理的观念深入人心;网络文艺治理话语推动网络文艺批评与研究的范式转型;相关政策和行业规范相继出台,奠定了网络文艺治理体系的制度基础。可以说,治理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倒逼行业自身的规范和提升,政策规范倒逼内容自身的质量提升,付费和独播等新的产业模式的形成推动内容生产的精品化趋向,网络文艺类型的多样化促进网络文艺生态的发展。(注[ 出版源:《中国文艺评论》2018(2),本文引自搜狐网])

陈定家先生在《文艺报》发表“网络文学价值观与创造力漫议”指出:尽管网络文艺成绩突出、进步巨大,其辉煌成绩有目共睹,但我们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当下网络文艺创作,统计数量令人惊叹,但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却并不太多。不仅如此,在一些监管缺失的网络文艺空间仍然存在着诸多乱象,诸如价值迷失、恶俗流行、情色泛滥、拜金主义、消费至上等,可谓乱象丛生,快餐文化、娱乐至死、抄袭模仿、克隆山寨等,可谓无所不有,这类纷繁复杂的不良现象,无疑给网络文艺健康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挑战面前,趋于美的良性传播的潜力挖掘十分重要。陈定家说,“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淡薄,艺术生产的品牌战略失效,这也是艺术工作者颇感焦虑的话题。就网络文学创作而言,产量巨大、精品歉收的尖锐对比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巨大反差,说明体量庞大的写手群体在价值观、创造力、使命感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承认,在当前大批被市场主导的网络写手中,确实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网络写手的创造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与大力拓展。”

网络文艺的“价值落点”与网络文艺从业者所秉持的价值观紧紧相连。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对经济、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直接影响每个人处理问题的尺度。对网络文艺创作者而言,其内心的“价值落点”与其作品格局息息相关,各种网络文艺作品及其衍生品的打造,无疑也是一个在各环节以人品锻造作品的过程,而人品的核心内容,非价值观莫属。网络文艺“价值落点”的形成,基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摸索的过程,殊非易事。虽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风向标的文艺创作理念在传统文艺创作领域早已不成问题,但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生态下,却不可能一蹴而就。

以强调“网感”,追求鲜明个性和年轻化的网络综艺为例,把握好娱乐炫酷与文化内涵挖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行并重之间的平衡与价值落点,仅靠迎合90后、00后等新生代受众的某些心态和语态,显然力量过于单薄。缺乏深入生活把握大众话题的积累与准备,以各种无厘头碎片话题的浅层次堆砌,简单直观的视听刺激制造“娱乐”效果,博眼球、赚流量,即便颇费心思地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等强力打造一场场“网络娱乐狂欢秀”,也终究不免沦为缺乏文化与价值含量的非理性狂欢,价值标准沦陷,在主流价值观塑造和大众审美品味提升上,少有建树。更多指向娱乐化和经济效益的所谓“网感”,没有成为连接网络综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现的社会效益的“红线”,反而与“用户思维”、“产品思维”等市场话语一起,构成对责任意识的挤压。其结果是节目数量快速增长,能够悦人耳目的清新之气少见,因创新不足引发的跟风模仿、同质化竞争严重,既缺少文化布局上的鲜明疏朗,又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秉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制播理念,网络综艺方能不断走向发展繁荣。那些热衷于靠标新立异的激烈言辞制造轰动效应,为追求点击率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网站和个人,价值观错位、创造力缺位、使命感移位,以低级趣味的作品,损害网络文艺的声誉,触犯广大读者的道德底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高扬主旋律,既是现实社会,也是网络虚拟空间别无选择的文明诉求与价值追求。破解时下网络综艺乱象,从迎合受众到引领受众,回归主流价值、主流审美,传递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是媒体和文艺创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之所在。作为更加年轻化、与观众联系更加紧密的文艺形式,网络综艺更须坚守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网感”和“美感”并重,用有质量、有追求、有意思、有意义的节目影响、引导年轻观众走向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轨道,生机勃勃地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一脉相承,指出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众生喧哗的网络生态中,振聋发聩。

互联网与文艺的融合,降低了文艺爱好者成为创作者的门槛,客观上拉近了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间的距离,推动着网络文艺不断向群体化、纵深方向发展。随着新的艺术样态不断出现,网络文艺的复杂性也大大增强。然而无论创作群体、创作媒介和创作方式如何改变,文艺创作的核心要素却一脉相承:尊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深入思考触及人类精神世界的社会问题,忠实纪录时代变迁,深刻反映、艺术呈现时代发展;努力提升创作能力,挖掘文化富矿,坚定不移走精品化创作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文艺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浊扬清,加强正面引导力度,勇敢地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变化中,展现出自身的视野与担当。

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网络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趋于成熟和良性发展,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但网络文艺对本应更好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还存在利用和开发不足的短缺,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必要监管和政策扶持,尚不完善,与网络文艺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与传统文艺相比,还较为滞后;在对外推广传播上,相当数量的网络文艺作品“中国味”不足,导致国内热门的网络文艺形态,海外传播亮点不足。有些网络文艺作品即便在海外取得了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产品的文化含量成色不足,难以有效转化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总的来说,原创能力的相对薄弱,与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的不足,使网络文艺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满足某些低层次文化需求的水平上。

 “一切文化最终都沉淀为人格”。传承和创新都需要站稳脚跟的定力。让我们从一篇网文、一部电影、一部网剧开始,从每一个人、每一天开始,与时代同向同行,用定力守护文化生命,增强网络文艺作品的内容赋值与原创保护,在时代风口上把好网络文艺影响力这一关,做有意义的“爆款”,在收获尖叫和围观之外,用丰富多样、积极健康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在评判标准上坚持“网感”与“美感”并重


什么样的网络文艺作品才算是好作品?按一般的评判标准,有“网感”,能吸睛,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能吸引注意力,赢得更高点击率,网站才会红火热闹,吸引更多流量,赚取更多收益。至于以什么样的内容,用何种表达方式达到目的,似乎都不重要。感官化和碎片化的内容,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是争夺“90后”与“00后”注意力的有力武器。除此之外,就是对网络热点的敏感,有能充分激起参与欲望的话题,在热烈互动中完成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偏重“网感”的评判标准,从经济效益考虑尚可,就社会效益而言,还要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坚持“网感”与“美感”并重。

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吸引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分得市场上的一杯羹,其实已经陷入了流量至上的误区。现实生活的无限美好和人类想象的奇伟瑰丽,都被眼前利益所遮蔽,仅剩下关于金钱的一个个套路,就像一个人虽置身百花园中,却体味不到繁花似锦与生机盎然,心中只盘算园中花价值几许,无关审美且大煞风景。对客观对象和主观意兴讲求“气韵”与“兴味”,追求“气韵生动”的中国绘画,对网络文艺作品如何更好聚能量,或许能有些启发。网络文艺作品虽可在意境上不拘“礼法”,上天入地,不按牌理出牌,终需“形散神不散”,无论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还是对主观世界的映像,还要靠主题的健康明朗,格调的悠远宏阔胜人一筹。谁能最先打动人心,最深介入用户的精神世界,谁就能拥有更广阔的未来。

关于网络文学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审美的矛盾与冲突,中南大学欧阳有权教授在其《网络文艺学探析》(注[  此处摘引自《网络文艺学探析》P369])中写道:网络文学产业化崛起所形成的“市场与审美”的矛盾,隐含了驱动机制上的增长方向偏向。作为数字传媒时代的一种文学形态,网络文学依然需要运用符号媒介去表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用艺术的方式塑造文学形象,表达特定的生活状貌与生命体验,抒发个性化的内心情愫与理想愿望,用真善美的普适价值为人类的“诗意栖居”提供一种想像性和蕴藉性的审美镜像。但越来越成熟的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却形成了对艺术审美的漠视和遮蔽,加剧了网络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化。经济的力量,赢利的目标,致富的动机,远比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显得重要和实惠。

网络文艺产业化过程中与审美的龃龉,几乎是必然的,有时因“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阴差阳错,造成美的旁逸斜出,不在自觉为之的范畴。且不说“萝卜快了不洗泥”的俗语表达,那些以盈利为目的,集团化产业化运作的背后,如果不是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支撑,大多是难以照顾到用户内心感受的,总有细节上的疏漏,粗粝而折损美感,甚至邪恶而排斥美感。有些文艺作品为了取悦用户,生硬地增加“网感”,结果却难偿所愿。如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主角 “侯亮平”以英俊小生的扮相出场,以为会博得满堂喝彩,没想到能在网上疯狂“圈粉”的,却是颜值不高但演技过硬的“达康书记”,这看似违和于“网感”,实际却是网络文艺语境下美学新动向的“最表达”。带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无论是网络文艺还是传统文艺,包含文化含量,能够体现独特个性的“核心赋值”才是最受欢迎的。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显示存在的愿望,在网络空间里,这种意愿的表达,往往发挥得更淋漓尽致。对于感兴趣的事物,网络用户的参与度向来很高,舍得不计回报地付出时间与精力。比如不眠不休地观剧,并通过搜索、转发、点赞、评价、推荐、自制短视频、表情包等,在贴吧、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传播信息,围绕某些可供公众交流的话题,分享见解,提升观剧快感。快感提升为美感,需要生命感官到心灵状态的跃进。不同的文明,催生出不同的美。人与人之间美感的差异,受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的影响,因时代、阶级、民族、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具体到网络文艺作品欣赏中的审美,除了欣赏主体的差别,还受客观审美对象的限制,而客观审美对象中包含的主观创造,影响着用户审美立意的高下。

网络参与话题的制造有手段是否高明、格调是否高雅之分,网络用语也有水平高下之分,这里面,存在“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问题。美感可以是浅层次、表面化的“养眼”,也可以是深层次、可与灵魂产生共鸣的感动与震撼,网感则是适应网络传播表达需要的种种形式上的“打怪升级”。从市场角度看,观众的审美眼光、判断力和对多元文化产品的包容力是无需担心的。只要能打动人心,总能收获赞誉。而从制作方的角度来说,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一方面为自制内容大量投入,一方面计划扶持和培养各种人才,为内容升级积蓄力量,预示着不远的将来,在“网感”与“美感”的融合方面足斤足两的网络文艺精神大餐,有望成为百姓多彩精神生活的“正餐”。

当今时代,注意力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稀缺资源,“眼球经济”蔚然成风,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网络文学、微电影、网剧、网络动漫、脱口秀等,其生存发展与互联网须臾不可分,准确把握互联网文化的特质,是网络文艺走向繁荣的先决条件。在探寻自身情感表达及各种集体性情绪的发泄途径与形式时,无论是戏弄假大空,还是戏仿高大上,厌弃与反讽虚伪过时的道德标准、社会规范,都呈现出贴合网络表达途径的新的样貌。常常保有对外界的感知、对美的审视,才能不迷失在消费时代的语境中,力避原创作品变成类型化的重复他人或者自我重复。

内容创新与形式重构,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发展的两大任务。如何以产品思维经营内容,融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解构、叛逆气息和狂欢精神于美的语境中,使生产内容更易让用户接受,更好把握用户的信息需求与情感向度,把有价值的信息变成收益,并利用IP资源规划、设计、包装、推广“内容产品”,是网络文艺内容产品化之路上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文艺进一步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年轻人欣赏网络剧的“时尚”,来进一步解读网络文艺的审美,或可管中窥豹。“时尚”的事物,大概最能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异的好奇心, 可以把不同地域、性别、职业、教育水平的网络用户联结在一起。因此,无论网剧中的故事发生在现实中的繁华都市,还是想象中的奇幻世界,无论是青葱校园,还是寂寞皇宫,只要有足够的“时尚感”,都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可以说,虽然传播载体不同,但叙事艺术的基本要素依然是网剧重要的美感来源。精心的构图、出色的表演、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都让观众看得酣畅淋漓。而富有时代气息的互联网无限空间和可以自由支配的上天入地般的时空交错,给观看者提供了更大的审美想象余地。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专门谈到了宋元山水意境中的审美兴味和美的理想。其中的“要求自身与自然合成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豪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饱喻禅宗,与网络世界的“真相”遥相呼应。在快车道上一路狂奔的网络文艺,在持续发展的浪潮中,对网络文艺作品的评判,也应 “网感”“美感”两手抓,既能敏锐捕捉兴起于网络的审美新风尚,又能充分开发网络文艺这座文化富矿的“含金量”,从而为网络文艺的健康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四、在创作理念上坚持“原创赋值”


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原创力”缺失导致文化产业“贫血”问题,引发代表委员关注。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可以更加多样化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某些文化产品制作传播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虚拟成分多,现实题材少,大同小异,对国外创意盲目模仿等弊端,显露文化产业“体格”强壮的同时,面临原创力缺失导致的“贫血”之忧。这种担忧对网络文艺发展来说,可谓切中肯綮。网络文艺作品只有坚持“原创赋值”的创作理念,把永恒的价值追求镌刻进自己的作品,把美的元素渗透到每个角落,让受众动心动情,在灵魂的洗礼中感受真善美,接受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更加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方能获得长远发展的强劲动力。

文化产品制作上的一哄而上,必然导致盲目跟风后的高度雷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疲软。作为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文化产品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基于个人和集体创作成果的文化产品在产业化和销售过程中,被不断复制并附加新的价值,应更多融入时代元素,弘扬时代精神,着力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助力,努力实现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双赢格局。“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网络文艺要想从野蛮生长向经典化转型,创作者尤需注重自我提升,进行灵魂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作品的核心思想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富含独特创意的文化精品创作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意识融入到具体文化产品的过程。文化自觉不是粗泛的文化知识的再现,更不能沉溺于玄幻、穿越、架空、修真等“打怪升级”的套路中,而是要以文化的自知之明进行创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心中的“定盘星”,自由驾驭具有艺术张力的文字,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网络文艺创作者若能自觉以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创作优秀作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推动省际、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灵沟通,并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必然会跃上新的发展台阶。置身新时代,网络文艺创作者更应细致体验生活、深刻观察生活,艺术反映生活,超越“套路”和“模式”进行创作,用丰富的想象、血肉丰满的人物、亲切动人的场景,构建网络文艺的理想世界。人间烟火,凡尘远阔。网络文艺创作者要有定力,在商业化写作的狂欢中沉下心来,融进生活中去,身入心入,了悟人生、参悟艺术,创作精品。

毋庸讳言,网络文艺作品的生产应当具有强烈的创新性。每一项文化产品,无论它是“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还是“下里巴人”般的通俗,都应独具匠心,力避雷同。虽然可以吸收和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但绝不能重复前人的劳动,必须充分投入创作激情,用创新的手法创造前人和他人不曾表现过的新的意蕴,让受众在文化产品的欣赏性消费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对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而言,人民是永远的评委。好的网络文艺作品应该奔流于创意的高地,“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散发光热、传递温度,春风化雨,温润心灵,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在和暖的光亮里。“世路之蓁芜当剔,人心之茅塞须开。”无穷的创作激情和动力,来源于对国家和时代的尊崇,来源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表达。一方水土,赋予作品独特的内涵与灵性。各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为网络文艺作品的“本土化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有足够深厚的土壤去挖掘,更好展现生命之歌,劳动之美,与人性的魅力,记录时代, 安抚心灵,提升网络文艺作品的审美向度。

文化自觉超越个体的生命自觉,以对民族(或团体)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的整体自觉和秉持坚守实现更大的文化价值。在文化自觉的航线上起航高飞,既需要凭借深厚的知识和思想传统,也需要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体验。在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下创作的文化产品,把认知、教育、审美、娱乐等功能,更好地落实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层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就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当今的网络文艺,无论是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当代文化建设,网络话语权和新媒体阵地的发展,还是大众文化消费、公民阅读和青少年成长,直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构、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和国家形象的传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网络文艺产品尽可能多地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作品中,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达成文化传播中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效果,作品的影响力和整体行业形象,将大大提升。

感情的深浅、用情的程度,决定着人的行为的发展方向和结果。不论在怎样的时代,也不论是怎样的传播形式,若要让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吸引“眼球”不是第一位的,能让受众“走心”才是最重要的。那些能够触及人的内心,带着温度去激发人的真情实感和高尚情怀,让文化消费建立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之上的文艺作品,闪耀着历经岁月淘洗的光泽,摒弃时光深处的嘈杂,把人们曾经的悲伤、疼痛和苦难,化作豁达向上的展颜微笑,让人们越过坑坑洼洼的历史牵绊,在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中,收获更深层次的审美品味和精神追求。网络文艺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若以贯穿始终的“原创赋值”理念为之,则能做新做活,收获更多惊喜。

“多屏时代”,依然内容为王。脚踩坚实的大地,放飞想象的翅膀,真实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又能够与人民产生共鸣,才能成为经得起人民的鉴赏和评判,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里,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那里面,有国家的蓬勃发展,家庭的酸甜苦辣,百姓的欢乐忧伤。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弘扬正能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正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文化产品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心动,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把人民的实践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真正表现出来,交给人民去鉴赏、去评判的作品,注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作品,而那些内容空洞,感情苍白的作品,则注定在时光与人心的淘洗中,苍白退场。

不懈拥抱时代,观察现实、体验生活,以博大的胸怀、深邃的目光、真诚的感情、艺术的灵感去捕捉、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方能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高质量、高品位网络文学作品,让人们增添生活的底气、灌注活泼的生气,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从而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网络文艺作品,并非不受欢迎。河北石家庄网络作家“梦入洪荒”,主要从事官场小说的创作,已创作《官途》《权力巅峰》和《至高使命》三部作品,其中《权力巅峰》在蜻蜓FM的点击量达到23.2亿。他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用网络小说的创作手法来进行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将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融入到网络小说中,用酣畅淋漓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将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挖出金子”。火热的生活永远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如果把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比喻成黄金,那么它先是从人间烟火气里淘出的,不是坐在书斋里想象出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体验最深刻、最准确,感受最真实、最强烈,文艺表现是否准确、深刻,是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方面实现了有机统一,人民群众看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因而,不忘责任,坚守底线,基于深厚生活积累的“情动于中”,才易获得人民群众的共鸣。多元社会,激活多样人生。对很多人而言,现代社会生活更像一场紧张、疲惫又绚丽多彩的舞台剧,充满了不确定性。正确价值导向下对家园的诗意回望,对传统文化的阳光展现,往往能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所在,寻回心头最温暖的那盏灯光,让浮躁的人心安静下来。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和价值追求融入网络文艺作品中,做“有意思”而“有意义”的传播,不但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化功能,而且能够增强全社会的价值认同度和践行力,汇聚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网络文艺的“原创赋值”,离不开中国精神的贯注,精品意识的提升。欧阳有权教授接受橙瓜网专访时指出,我们的IP产业和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制作水平、市场运作上。我们的网文IP品质并不差,差在改编作品的质量和商业运作水平上。缺乏精品意识和长远眼光,变现意识过于强烈,追求眼前利益,无疑影响到网络文艺作品向更高层次发展。欧阳有权教授认为:唐家三少、猫腻、天蚕土豆、辰东、血红等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与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相比,并不会低到哪里去,都具有成为“指环王”“漫威”、《007》《星球大战》那样作品的潜质,但我们却没有他们那样的创作团队,没有那样的品牌意识,没有那么高的制作水平,少了些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更缺少了他们那样的市场推广、商业运作、品牌延伸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需要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用高品质、强内容以及正确价值观导向的作品,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欣赏体验。(注[ 援引自橙瓜专访|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是朝阳文学,网络文学研究是朝阳学术”,访谈人:妍妍])

肩负社会责任的网络文艺作品同样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媒介是人的延伸”。解决过剩的信息生产力和过载的信息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追求价值的同时更要追求魅力。所谓魅力就是产品对人的吸引力,是可以因感动而开启的情感张力。情怀关乎生死,富有人文关怀,才能行稳致远,在人和人,人和环境,人和虚拟现实之间,展开生命的多重价值。权威人士认为,互联网既是改变社会的一种力量,又是一种传播格局和传播手段,更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与结构方式,是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在更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洞察的网络文艺创作领域,还有更多未知的尝试和发展,等待我们去努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服务,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使命,是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中华文化是有生命温度的记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文化记忆和传承。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有文化含量的网络文艺作品,寓教于乐,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让大家把对个人生活的美好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让眼前的路,越走越开阔。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网络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足广袤的现实土壤,坚持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不断推出的鼓舞人心的精品力作,回馈祖国和人民,应是网络文艺从业者应当秉持的自觉追求。



庄会茹(笔名庄严),女,汉族,1970年2月出生,群众,大学学历,主任编辑职称。供职于石家庄日报评论部。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会员、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网络文艺评论《娱乐功能视阈下网络文艺网感与美感的现实融合》获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第十四届河北文艺振兴奖。


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
邮编:050000
邮箱:wlxcb66538603@163.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8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