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评论
程雪莉:尽可能触摸到抗战岁月的质地
发布日期:2023-11-08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部门:石家庄文联     点击次数:589次

写作以来,从未如此艰难。

记得十年前,我开始着手创作《寻找平山团》。当时,我完成了历史文化散文集《故国中山》后,写了一篇长逾万字的结语,认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特别是太行山区的地域文化精神特质,总结道:“仁厚实在,忠勇稳定,悲歌慷慨。”而后,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一遍遍梳理这一区域2000多年的历史,试图解释这12个字,找个“形象代言人”。

我想到了乐毅、赵子龙、刘琨、魏征、曹彬……搜寻几十天之后,一个名字跃入眼帘——平山团。这个组建于1937年的农家子弟兵团队,在抗日战争中战功赫赫,被聂荣臻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苦耕南泥湾创造出“陕北好江南”的农垦奇迹;南征北返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两万七千里;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参加了“三战三捷”等重大战役;最后进军新疆,平叛剿匪,屯垦在西部边陲。可以说,平山团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

那些年,我辗转几万里,采访了160多位抗战老兵和烈士后代以及党史、军史专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传记等。在采访中,最让我感慨的是那些抗战“小兵”,他们都满怀保家卫国的激情,小小年纪来到部队,经历过最艰苦的抗战岁月,成长为优秀的八路军战士,他们中的许多人牺牲在了战场上。

比如栗政通,他13岁参加平山团,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跟随平山团征战南北,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营长。1949年,在陕西扶眉战役中壮烈牺牲;比如曹振国,他12岁参加平山团,1939年后到晋察冀五团团长身边当警卫员。他聪明机灵,成为军区“麻雀战”最早的倡导者。后来,他在研制“枪弹桶”中立下大功。在解放战争中,已是团长的他保护了警卫员,自己却因被炮弹炸伤而牺牲;再比如崔金凤,她的父母被日本人杀害,为替父母报仇,她女扮男装,成为一名战斗在太行山上的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崔金凤多次荣立战功,被评为战斗英雄,后成为陕甘宁边区劳动生产模范。抗战胜利后,因为治疗疥疮,她坦白了真实身份,后来成为新疆某部队干部。

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鼓舞着我。这些真实的小兵,成为《太行小兵》的人物原型。

这本书的创作十分艰难。这份艰难来自“真实”——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每一首歌曲、歌谣都是真实的,书中每个章节开头引用的都是当时流传在晋察冀的歌谣、抗战歌曲,但是,我也被真实束缚了手脚。写作的过程中,烈士们的身影在我面前晃动,每敲击一个字,我都能想到那些战火烽烟中的细节,一度无法剥离和重构故事,这可能和我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有关。真实在我的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无法淡去,我努力用笔去勾勒,去铺排底色,让小读者尽可能触摸到抗战岁月的质地,即便是变动了名字,变动了地点,但是他们的形象依然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天空中。

那就让我用“真实”做黑白胶片,用“意念”的色彩重新为其上色吧,让那些小兵的形象尽可能地鲜活起来,从而使得历史不虚,使得这些特殊的八路军小战士不被历史的尘烟遮蔽。

写作过程当中,因家事连连,加之工作冲突,每每中断,甚至一度写不下去,幸得多位师友的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坚持下去。这本书亦幸得《小兵张嘎》的作者、今年已97岁高龄的徐光耀先生题写书名,借此,向这位革命老前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以上作品刊登于《文艺报》)


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
邮编:050000
邮箱:wlxcb66538603@163.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8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