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百科
齐白石:客中月光照家山
发布日期:2023-03-28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部门:石家庄文联     点击次数:2021次

和平图(中国画) 齐白石

“齐白石人生的后40年主要是在北京度过的,但他无时无刻不想家。他始终认为于京华是客,湖湘才是家。而家是具体的,白石老人画屋后的梨花,画儿时用的青灯、柴耙,画一段嫩白的鲜藕。当然,他还刻了一方印章——‘客中月光亦照家山’。”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介绍。

“家山”虽远,身披同样的月光,便少了几分孤寂,多了一缕温暖。于是,1月10日至4月10日,由湖南美术馆、北京画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亮相湖南美术馆,就以此为主题。北京画院首次大规模组织展品离京展出,让齐白石“回乡”——展览聚集了140余件齐白石原作精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文献等诸多品类。吴洪亮介绍,展览通过“中国长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许”“万里乡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个板块,讲述了齐白石与家乡湖南的鱼水之情,也表明了湖湘文化以及湖南人的性格在齐白石身上的体现。

除了精彩的作品,展览还首次推出齐白石数字艺术沉浸体验,通过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使观众如入画境——“万竹山居”“五出五归”“一花一世界”“白石画屋”和“白石花园”五篇剧情,打造出了一场时光的回溯,带观众走一程齐白石走过的人生之路。

魏源曾说,“直省惟闽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风也”。湖南的宗族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和族群认同为基本特征的“熟人社会”。人们在以亲缘关系为主的小圈子中,过着安定、自足的生活。齐白石,从一介木工最终成为艺坛巨匠,除却自身的聪敏勤奋外,还得力于同乡师友的帮扶。地方乡绅胡沁园、晚清巨儒王闿运,还有同为王门弟子的杨度、夏寿田、郭人漳……他们或参鉴点拨,或引介提携,不仅让齐白石成功迈进文人圈层,更助其在北京站稳脚跟。

1889年,27岁的雕花木匠齐白石受到湘潭士绅胡沁园的赏识,并在胡沁园的引荐和帮助之下,结识了陈少蕃、黎氏兄弟、罗氏兄弟等一众湘潭文人。齐白石跟随他们学习书法篆刻,切磋诗艺,实现了人脉阶层的重大跨越,完成了从木匠到画师的转变。作为齐白石早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师,胡沁园堪称齐白石的伯乐,齐白石也称其为“平生第一知己”。此次展出的《柑树》就是齐白石与胡沁园师徒深情的见证。画中题曰:“前朝丁未春,于沁园师处乞来柑树,栽于九砚楼前。丁巳以来已扬花而不结实,思移地亦非其时也。”诗句表达了齐白石对老师和往日时光的追思与感怀。

对家乡故土与亲人的思念是齐白石一生创作的源泉。1917年,为避兵匪之乱,齐白石远赴京城,怎会想到客居他乡便是一生。越近晚年,老人的思乡情结越加浓郁,恨不得手持赶山鞭,将家乡的一草一木赶至眼前。每当思乡情切,唯有寄情笔墨。于是,他反复提笔,绘少时所见: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斗塘前的竹林游虾,枫林亭下的祖孙相依……帧帧画面承载了齐白石的浓浓乡思。而湖南乡间的风物也为齐白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出身农家的齐白石,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他怀揣赤子之心,善于捕捉世间的天然之趣:蔬果鲜香、花木芳茂、草虫嗡鸣、雏鸡嬉闹……他将文人画家不屑看、不屑画的“凡庸”之物写入画卷,又常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付诸笔端,再通过诗文题识赋予其鲜活的情感。齐白石打通了雅与俗的边界,拓展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空间,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湖南湘潭被誉为“莲城”。夏日,齐家门前的水塘莲叶摇曳生姿,花香沁人心脾,在齐白石的脑海中形成了不灭的印迹。于是他反复提笔,不断描绘家乡的荷塘。盛夏,荷花红艳,莲叶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莲蓬直立;深秋,莲叶枯萎,满池萧瑟。他用一支毛笔,画出了四时之景,定格了时间,留下了自然的美好。展览特别将白石老人笔下不同时节的荷花并置呈现,让观众形象地感受画家对于时间的雕刻。


石家庄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石家庄市普惠路8号
邮编:050000
邮箱:wlxcb66538603@163.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0 石家庄市文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018655号-1